初識千字文

初次看到天地玄黃,是在玄幻小說之中:武功品階,天地玄黃。後來方知出自千字文,它與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家詩合稱三百千千,是過去流行甚廣的孩童啟蒙讀物。我們這代人文化底蘊之匱乏,由此可見一斑,可嘆!

彼時,初次看到開篇十六個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便徹底折服,於是繼續深挖千字文的創作歷程。 據說當年梁武帝(琅琊榜靖王蕭景琰瞬間亂入思緒)酷愛王羲之,於是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挑出了 1000 個完全不同的漢字拓片,給到周興嗣,“愛卿,拿這一千個字整篇文章出來吧”。 周興嗣接過這 1000 個文字拓片,只用了一夜,第二天就把千字文獻上,真大才也。

因此千字文全名也叫做奉敕次韻王羲之書千字。

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篇文章首先是字帖,書聖王羲之不是蓋的;其次還得押韻,朗朗上口;最後這 1000 個不同的字得組成文章,要有實際內容。

周興嗣做到了,不僅全文押韻,內容還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和。尤其是開篇寥寥 144 字,更是提綱挈領,乃全文精華之所在。 文字能玩成這樣,就一個大寫的服。額,我們這代人的文化底蘊再次暴露無遺,感慨東西好幾乎只會用「大寫的服」和「絕絕子」,羞愧得再嘆!

校對之念起

因此我們夫妻倆一致認為,千字文是非常適合孩子的漢語啟蒙讀物。可問題來了,千字文流傳久遠,創作至今已有 1400 餘年的歷史,而市面上流行的版本訛誤至多,因此我決定自己動手,整理一套千字文給我的孩子。

我希望這套千字文,不一定能成為最流行的版本,但一定是最接近原著的一個版本,要集字、韻、文於一體,於是就有了今天這本君輝小築校對版千字文。

起初想法很簡單,就是包含讀音、簡體字和繁體字三個部分。可是隨著整理的深入,想法也跟著不斷完善。因為千字文實在是一部太奇特的作品了:

奇特之一:他是一份字帖,一部書法作品。他是根據王羲之的字次韻成文,因此僅用電腦版的繁簡體文字,完全不能體現千字文的獨特。

奇特之二:他必須要用繁體字才能呈現出效果,即由 1000 個完全不同的漢字組成。使用簡化字相當於有失真壓縮,有種把 4k 影片降到 360p 的感覺。 其實,繁體字應該叫做傳統字,繁體只是相對當前簡化字而言,很多簡化字也沒有所謂的繁體。但是為了方便理解,接下來大都使用繁體字指代傳統字。

奇特之三:他有著嚴格的韻腳。現代漢語很多音都變了,而千字文是奉敕次韻,因此注音一定要結合古音。當然,全部讀古音不現實,但至少不能讓現代讀音影響千字文原來的韻腳。

於是,我的想法從每個字 3 個部分變成了 5 個部分:含注音、簡化字、繁體字、書法的真書(楷書)和草書。

有了注音,教小孩子朗讀起來就非常便利;有智永禪師的真書(楷書)和草書,對照查閱起來更方便,也更有助於小朋友從小認識書法字,乃至於草書。

諸多困惑生

想法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實施過程遇到諸多困惑,最主要就是異體字、通假字等等一系列問題,直接導致了繁體字要不要尊崇“原著”。

如果尊崇“原著”,那麼很多異體字沒辦法用電腦打出來,而且當年的漢字跟如今的漢字用法上有很大不同,比如當前很多竹字頭的字,當年都是草字頭。 可是如果繁體字也再翻譯一下,那這還是千字文嗎?這跟英文版的千字文有啥區別?英文版千字文,是不是聽上去挺搞笑的?但是貌似還真有,不過我沒有查到,但想想也挺不靠譜的。 而且,簡化字的版本本來就是翻譯過後的結果,繁體字(傳統字)本來就應該包含這些異體字呀。

糾結了許久,最後我決定簡化字採用儘量符合當前習慣的文字(相當於翻譯了一遍),繁體字(傳統字)儘量貼近“原著”以及當時的漢字習慣,後文會有詳細說明,包括注音的原則。

逐步踐行之

不管怎麼說,目標定好了,下面就是一步一步實施。

確定內容版本

第一步就是選定標準,畢竟周興嗣手寫的千字文誰也沒見過,我也不是從南北朝穿越過來的,如何整理千字文讓它最接近原著呢? 經過一番考證,我決定以智永禪師墨版千字文的版本為準整理,原因有三:

首先,智永禪師從時間上最接近周興嗣那個年代。這個版本是目前流傳版本中,時間上最早的版本。

其次,智永禪師為王羲之七世孫,而且他本身也是書法家,他寫他祖宗的字相對更為靠譜。

最後,很多大師也都高度認可這個版本,比如周汝昌、啟功等等。而且對於書中一些文字與當前流行版本不同的地方,都能自圓其說,甚至能夠證明當前流行版本的訛誤,比如律召調陽,明顯比律呂調陽更好。

整理的過程中,我始終秉著懷疑精神,有任何不理解之處,皆多處查詢確認。整理下來,我個人也更傾向於智永禪師墨版千字文。 這個版本有人說是智永手書,有人說是唐人摹本,但不管怎麼說,我認為它的內容應該是最接近原著的一個。 智永千字文還有一個關中版,是拓印版,石碑據說是宋代鑿刻,今已毀。內容與前面我提到的墨版有些許不同,比如墨悲絲淬,關中版為墨悲絲染等等。但我還是比較認可墨版的千字文,即墨悲絲淬。網上有圖片,大家可以搜來看看。

確定簡繁版本

字帖有了,接下來需要把字帖的圖片文字轉換為電腦上的文字。聽上去挺簡單的,但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容易,想要 1:1 轉換幾乎是不可能。字帖轉換之前,要先把簡化字、異體字、通假字以及漢字演變等問題逐一理順。

簡體版的前世今生

首先說轉換成簡體,這個最簡單,但也最粗暴,本來 1000 個字,轉換成簡體後只有 900 多個字。而且有些轉化後的文字和原文的文字看起來相差甚遠,比如女慕貞絜的絜,簡化字是潔。但因為我們都是學簡化字的,所以這裡提供簡化版作為參考。

簡化字版本共計有 8 個重複字,分別為:

  1. 雲(雲,雲合併),出現在:雲騰致雨露結為霜,以及:嶽宗恆岱禪主雲亭。
  2. 昆(崐,昆合併),出現在: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以及:昆池碣石鉅野洞庭。
  3. 巨(巨,鉅合併),出現在:劍號巨闕珠稱夜光,以及:昆池碣石鉅野洞庭。
  4. 發(發,髮合併),出現在:弔民伐罪周發殷湯,以及:蓋此身發四大五常。
  5. 潔(絜,潔合併),出現在:女慕貞潔男效才良,以及:紈扇圓潔銀燭煒煌。
  6. 實(實,寔合併),出現在:策功茂實勒碑刻銘,以及:俊乂密勿多士實寧。
  7. 並(並,並合併),出現在:九州禹跡百郡秦並,以及:釋紛利俗並皆佳妙。
  8. 戚(慼,戚合併),出現在:欣奏累遣戚謝歡招,以及: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除了上面的文字合併的情況,簡化字版本還根據當今漢語習慣進行了修改。也就是說,簡化字並不僅是根據智永禪師手書的千字文繁簡轉化而來,而是根據當今漢字使用習慣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翻譯。對於簡體版,我有如下幾點需要說明一下:

首先是律召調陽的「召」,這個跟字的簡繁沒有關係,這個應該是流傳過程中的訛誤,唐朝以前的版本多為律召調陽,宋代之後逐漸變成了律呂調陽,律呂調陽也不通。律呂作為樂器並沒有調陽的作用,而且律呂一個屬陰,一個屬陽,就算調也是調陰陽而不是調陽。 還有,鳴鳳在樹這句,出自鳳鳴岐山,《詩經·大雅·卷阿》曰: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顯然比鳴鳳在竹更好。

其次是墨悲絲淬的「淬」,這個智永禪師手書的版本非常清晰地表示這個字寫作「㳃」,而不是「染」。「卆」就是「卒」的異體字,㳃是淬的異體字。雖然這句話出自墨子“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但是我們要考慮千字文的創作背景。 這個是有條件的作文,只能用這 1000 個漢字,因此儘管乍一聽上去墨悲絲染貌似更準確,但是很遺憾,「染」應該並不在那 1000 個字的列表中。而且淬本身也有染的意思,所以這句話本身也沒毛病。 千字文(智永禪師的版本)裡還有一些你乍一看以為是寫錯了的字,但是詳加考證就會發現,這些字要麼在那個時代是異體字,要麼本身有另外的意思,要麼是通假字等等。比如飽飫烹宰,「烹」字智永禪師寫作了「享」。你以為寫錯了,其實「享」古代通「烹」。 越是質疑,就愈發覺得周興嗣真太牛了。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也是為什麼我先要找到最接近原著的版本以及一直強調原汁原味的原因,千字文他太獨特了,文字韻律均不能破壞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它的美感。

繁體版的愛恨糾葛

再說轉換成繁體字,這個也不是那麼容易。這也是最讓我困惑的地方。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個情況,也是問題最大的情況,漢字有很多異體字,也就是同一個字有很多寫法,這本來也正常,畢竟流傳時間比較久遠。 但很多異體字目前並沒有被漢字編碼收納。這也就導致了電腦裡面沒有辦法打出這個字。這也就沒有辦法完全還原“原作”。 我的做法是,對於電腦裡有的字,要儘量做到 100% 還原,對於電腦上沒有的字,儘量找個相對接近的異體字,如果還是沒有,那就選擇當前常用的繁體字。

舉 2 個特殊的例子:

一是日月盈昃的「昃」。這個字沒有簡化字,簡體繁體字都是「昃」,但是這個字有很多異體字,比如:「昗」。 而智永禪師呢,他是這樣寫的(因為打不出,我只能形容):上面一個日,然後一豎一橫,像走之一樣把日的左面和下面圍起來,再下面是個六字。這個字打不出,但是我又不想用昃(畢竟兩個字差別比較大),因此我就選了一個稍微接近點的異體字「昗」。

二是鼓瑟吹笙的「笙」。看上去智永禪師寫的是䇠(zhù),但其實不是哦。古代「生」這個字有時候會少一撇。比如「星」這個字,弁轉疑星的「星」,智永禪師寫的就沒有那一撇。鼓瑟吹笙的「笙」也是如此,下面少了一撇,但是並不是主這個字,而是三橫一豎,豎上面出頭,下面不出頭。不過這個異體字打不出來,因此這裡繁體字版本寫作「笙」。而且有時候「主」也會這樣寫,比如寒來暑往的「往」。但「往」還有個異體字寫作「徃」。這應該涉及到漢字的演變,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特殊的情況:

  1. 現在上下結構的字,過去寫成左右結構。比如尺璧非寶的「璧」,智永禪師寫的是左右結構,右邊也不是辛,多了一橫。這個異體字電腦裡沒有,因此我就使用了「璧」。
  2. 左右結構反著用。比如曠遠綿邈的「綿(綿)」,智永禪師寫作「緜」。
  3. 現在左右結構的字,過去寫成上下結構(也有反過來的)。比如亦聚群英的「群」,智永禪師就寫「群」。

總之我會盡量地保留異體字。大家在閱讀時,可仔細檢視真書與繁體字(傳統字)版的區別,研究一下還是挺有意思。只是,有不少異體字電腦打不出來,當真遺憾。

第二種情況,有些字在南北朝時代可以通用,但是當今不通用。比如,愛育黎首的「黎」,現代漢語中黎首的「黎」,簡體繁體都寫作「黎」,但是智永禪師寫的是「棃」。我的做法是繁體字寫的仍然是「棃」,但是簡體字版本就寫成了「黎」。還有夙興溫凊的「凊」,智永禪師寫的是「清」。

此外還有一類情況,算上面第二種情況的一些特例。 南北朝時代,竹字頭草字頭不怎麼區分,從草書的寫法上看,竹字頭草字頭基本一樣。而真書中很多當今竹字頭的字也寫作了草字頭, 比如肆筵設席的「筵」,智永禪師寫的是草字頭的「莚」。 這種文字還有很多,比如寓目囊箱(葙),切磨箴(葴)規,篤(䔍)初誠美等等,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我這邊的做法是,繁體字仍然使用了最接近智永禪師書寫的版本,但是簡體字都根據當前的用法作了修改。

因此在此特別強調一下,君輝小築校對版千字文裡面,繁簡體對應關係可能是“不正確的”。簡體字的版本已經根據當前的用法習慣做了一些更改,繁體字(傳統字的版本)不但儘量保持異體字,也儘量保持當年的漢字使用習慣。

那麼問題也來了,這麼做有什麼用?這個繁體字版既不能 100% 貼合原作,又跟目前流行的繁體字寫法不同。個人認為,不能 100% 還原也並不意味著要全部放棄。

至少我自己透過這次整理,學到了很多漢字的淵源、演變等等知識。 而且經過這番整理學習,有個結論可以告訴大家:

智永版的千字文,大多數文字都是目前流行的繁體字以及常見異體字, 少數的不多見的異體字也大都能找到極其接近的異體字。 這足以說明繁體字或者說傳統字演變至今,變動相對還是比較小的而且有跡可循的。 比較明顯的不同是草字頭和竹字頭不嚴格區分,這個前面提到了。 反而是簡體字,變化比較大……這個……不說也罷。

未來有時間了,再整理一本逐句解釋千字文,包括文字演變、句子內容等等方面。

確定注音版本

至於讀音呢,首先就是要押韻。 周興嗣奉敕次韻王羲之千字文,無論是奉敕次韻的次韻還是千字文的文,都說明這篇文章一定押韻。 儘管現代漢語有些音變了,但是在古代肯定是押韻的。 因此我這裡的標註也不會完全遵從現代漢語的讀音,畢竟這也不是一篇現代漢語的文章。 本版本注音方面,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說明:

第一種情況是有些音現在偶爾會用但是不常見,我會按照押韻的方式標註。 比如白駒食場,「場」會標記成 cháng,虛堂習聽(tìng)等等。

第二種,古音和現代音有些不同,但是不影響韻腳。我一般會按照現代音標註。 比如夙興溫凊,「凊」字智永禪師寫的是「清」,南北朝時期凊清可以通用。但是清做凊講的時候以及凊字本身,古音都讀 jìng,但是我這裡就按照當前的讀音 qìng 標註了,畢竟不影響韻腳。

第三種,古音和現代音有些不同,但是影響韻腳。我會按照古音標註。 比如得能莫忘(wáng),忘這個字現代漢語已經沒有 wáng 的讀音了。 還有百郡秦並(bīng),現代漢語雖然有 bīng 這個音,但是僅在地名中使用,比如幷州。其他都讀 bìng,比如秦並(bìng)六國。

第四種,有些通假字,這些字一般都按照假字標註。 比如垂拱平(pián)章,平通駢。 還有藉(jiè)甚無竟,藉通借。 再有丙舍傍(páng)啟,傍通旁。

第五種,就比較隨意了,從美學上說我覺得一些古音讀起來好聽些,而這些古音在當今戲文裡也還在用,我也會標回古音。 比如誅斬賊(zé)盜,我覺得 zé 更好聽。 還有百(bò)郡秦並,畢竟並字都標古音了,這樣讀起來好聽些。 另外化被(pī)草木,這個被古音讀 pī,但是也有說被通披(這個有爭議),但有人認為應該讀 bèi。 我相對更加認可被古音讀 pī 這種說法,但也不完全否定是通假字的說法。畢竟傳承了幾千年的漢字,誰能說得清楚呢。 如果按照上面的第二種規則,標註成 bèi 也未嘗不可,但是讀習慣了,也就標註成了 pī。

裁剪真草原跡

最後一步就是裁剪智永禪師的真書和草書,把字帖圖片轉換成電腦的文字。介紹裁剪步驟之前,先來介紹下智永手書真草千字文。

史傳智永手書《千字文》八百本分贈浙東諸寺,以供沙彌學習用。時間流逝,到了南宋時期,國內已找不到墨跡本,僅存宋朝石刻本(原刻石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及拓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唯一的墨跡本,早於唐代傳入日本,1912 年由日本小川為次郎影印刊行於世。這件墨跡本經日本漢學專家內藤湖南考證,認為此本是天平勝寶八年(唐肅宗至德元年),日本聖武天皇死後,皇后藤原光明子將他的遺物供獻給東大寺盧舍那佛的《獻物帳》中所列的“拓王羲之書”有二十餘種,《真草千字文二百三行》(即墨跡本)是當中的一卷,日本政府視為稀世珍品,定為“國寶”之一。此卷後來傳給小川的兒子小川正字廣巳,現改裝成書冊,每頁高 29.3 公分,寬 14.2 公分,用古人寫經谷紙書寫,紋理非常細緻。此卷書末有清代楊守敬、羅振玉和日本鑑賞專家日下部東作、內藤湖南博士等人的題跋,除了開首的兩行段爛外,儲存完好,後已根據宋拓關中本進行修補完善。1984 年 4 月,中國古典文獻學家啟功親赴日本,在京都小川家親睹原本,以初唐臨本比對,證明為智永所書 800 本真跡之一。

這次整理的千字文就是對比上文提到的智永手書真草千字文。有以下兩點需要說明一下:

第一,每一個文字均為手工裁剪,為了儘量保證文字大小一致,絕大多數文字剪裁大小均為 206x206 個畫素。 因為原始圖片來自網上熱心網友的分享,由 50 張圖片組成,每張圖片尺寸本身也不完全一致。個別草書因為字型太大,會稍有擴大,因此不能保證每個文字的縮放比例是一致的。 所以,這裡智永禪師的真書和草書僅供基本的文字學習辨識,並不適合用作臨帖使用。 如果大家想要練字的話,可以考慮《千古奇文千字文》這本書,由周汝昌宣義,田蘊章真書。我從這本書也學到了好多。

第二,原版文字為豎版而且文字大小不一,因此裁切後的每個文字的上方和下方可能會有上個字以及下個字的殘留。一些殘留比較嚴重的,我認為影響到美觀和識別的,我手工做了去除(主要是草書)。另外殘留不嚴重的就沒有二次加工,因為我總希望能夠儘量少去改動原作品。因此部分文字上下會有一些前後文字的墨跡殘留,大家閱讀的時候需要留意。

肅然敬開源

一番收集整理歸納,也糜費了不少時光,不過考證過程中也學到了不少知識。除了漢字方面的,對於 LaTeX 排版也做到了初步掌握。 這篇文字就是 XeLaTeX 排版的,感謝這些開源作者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除此之外還用到的開源軟體有 Emacs(Doom Emacs),Bash,Zsh,ImageMagick。 再次感謝我提到的以及沒有提到的所有開源軟體的作者們帶給我們的便利。

儘管校對得也很認真,但介於自己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如有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如果喜歡,光臨我們的個人網站:https://tnl.casa/ ,或者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豬寶一家。

老張說:

點此下載千字文

支援我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分享到您的社交账号比如:

或者 点击这个链接 观看广告支持我【广告内容与我们无关,请不要轻易相信并打开弹出的广告】。
若您经济宽裕,更欢迎通过下面的方式小额赞助以支持我们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