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网上流传着一个话题,《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一位叫涂思睿的小女孩爱写小说,写了30万字的作品,但偏科严重,父亲一怒之下,把她的小说全部撕毁。

看完这个故事,我并不想去批判这位父亲。只是觉得小女孩如此有才情,如果家长能够勇敢地支持,那该多好。为何说家长需要“勇敢”?因为,在“学区房”“上名校”这种主流思潮的影响下,个体要想不“同流合污”,必须要有超越世俗的眼光和极大的抗压能力,才能抵制外在的影响。

这,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到。

我并非具备这令人艳羡的“超越世俗的眼光”和“超乎常人的抗压能力”,只是深知偏科严重的孩子,往往代表着他在某方面是有特长,乃可遇而不可求的才情。猪宝如果能有,我当然要欣喜若狂,视如珍宝,尽全力护着。

如果要问我其他科的学习成绩怎么办?考不上好的大学怎么办?

首先,学习成绩好固然好,但这只是人众多优秀品格中的一种。如果把学习成绩当作一个孩子唯一的评价指标,是否太以偏概全。如果把有钱当作好家长的唯一标准,那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不公平吧。

其次,能上名校固然好,师资好硬件也好,机会也多。但上了名校,与人生从此飞黄腾达真的没有关系。那从小就把上名校作为唯一的目标,以此来为孩子做所有的抉择,是否太过于局限。

再者,以我自身经历来说。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一技之长,只是盲目地随着社会的洪流,终有一天会被巨浪拍醒。

我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市的贫困县的贫困乡的贫困村,村里的发小们大都读完初中就踏入了社会。我能够从村里读到魔都,得感谢父母在我6岁那年,把我带出了贫困村,来到了贫困县。县里的读书氛围,相比村里面,还是要浓很多的。但我家也就进入了村里没地、城里没房、处处没根的境地。回想起那些年的时光,我爸说,那叫峥嵘岁月。

妈妈一直“吓唬”我: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要回家种地。我害怕田里的水蛭,所以从小就拼命读书,总觉得那是唯一的出路,一定要离“脸朝黄土背朝天”越远越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进入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学校。但那并不是我以为的完美的起点,而是暴露我所有不完美的开始。

因为我多年以来只顾着升学考试,没有兴趣爱好,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灰溜溜的。因为我多年以来只顾着乖乖读书,不善言辞,没有气场,做presentation(上台课题展示)的时候总是很弱。因为这凡此种种,我的不自信越发明显,以至于当一整年的课程结束,我凭着综合绩点拿到了这所985的全额奖学金时,很是诧异,怎么会有我?最终这不自信成了我后来工作和生活中的绊脚石,摔得很惨痛。

时光不可以倒流,但是教训可以汲取。我明白成绩不代表一切,成绩好只是人所有优秀品种中的一种;名校不代表一切,毕业后工作个几年,如果还有人在意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只能说明要么干得很好,要么干得很不好。

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维护他的兴趣爱好。那么,假设兴趣爱好能够发展成一技之长,这就是他日后安身立命的法宝;如果不足以成为一技之长,至少这会是他日后生活热情的所在,对生活有热情,那么人生中的艰难就不足以将他打败。

倘若非要说,我那些年不努力应试,考不上好的学校,就连现在的生活都没有,只能回农村种地,这点我承认。但我这样的成长道路,有太多的不足之处,教训也很惨痛。

痛定思痛,在育儿方面,尽管我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我知道哪些尽量不要去做。比如:
我不要求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小孩,因为那样他会很容易委曲求全,没有主见,终将影响他生活的幸福感;
我不希望孩子自卑,自卑会让自己的气质减分,且会丧失很多本该有的机会;

我不强求孩子出类拔萃,因为我本身也不是出类拔萃的父母。

我喜欢他现在的样子,看到大鸟就快乐地挥手打招呼的模样,回家前对着小树挥手再见的模样,捡到一片树叶就开心大笑的模样。我会努力让自己不为社会洪流所裹挟向前,让他童真般的快乐持续得越久越好。我一直都希望他慢点长大。

如果猪宝日后连偏科都没有,注定泯然众人,只要他对生活有热爱,就一定不会过得太糟。

老张说:

挺好玩

支持我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分享到您的社交账号比如:

或者 点击这个链接 观看广告支持我【广告内容与我们无关,请不要轻易相信并打开弹出的广告】。
若您经济宽裕,更欢迎通过下面的方式小额赞助以支持我们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