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千字文

初次看到天地玄黄,是在玄幻小说之中:武功品阶,天地玄黄。后来方知出自千字文,它与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是过去流行甚广的孩童启蒙读物。我们这代人文化底蕴之匮乏,由此可见一斑,可叹!

彼时,初次看到开篇十六个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便彻底折服,于是继续深挖千字文的创作历程。 据说当年梁武帝(琅琊榜靖王萧景琰瞬间乱入思绪)酷爱王羲之,于是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挑出了 1000 个完全不同的汉字拓片,给到周兴嗣,“爱卿,拿这一千个字整篇文章出来吧”。 周兴嗣接过这 1000 个文字拓片,只用了一夜,第二天就把千字文献上,真大才也。

因此千字文全名也叫做奉敕次韵王羲之书千字。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篇文章首先是字帖,书圣王羲之不是盖的;其次还得押韵,朗朗上口;最后这 1000 个不同的字得组成文章,要有实际内容。

周兴嗣做到了,不仅全文押韵,内容还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和。尤其是开篇寥寥 144 字,更是提纲挈领,乃全文精华之所在。 文字能玩成这样,就一个大写的服。额,我们这代人的文化底蕴再次暴露无遗,感慨东西好几乎只会用「大写的服」和「绝绝子」,羞愧得再叹!

校对之念起

因此我们夫妻俩一致认为,千字文是非常适合孩子的汉语启蒙读物。可问题来了,千字文流传久远,创作至今已有 1400 余年的历史,而市面上流行的版本讹误至多,因此我决定自己动手,整理一套千字文给我的孩子。

我希望这套千字文,不一定能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但一定是最接近原著的一个版本,要集字、韵、文于一体,于是就有了今天这本君辉小筑校对版千字文。

起初想法很简单,就是包含读音、简体字和繁体字三个部分。可是随着整理的深入,想法也跟着不断完善。因为千字文实在是一部太奇特的作品了:

奇特之一:他是一份字帖,一部书法作品。他是根据王羲之的字次韵成文,因此仅用电脑版的繁简体文字,完全不能体现千字文的独特。

奇特之二:他必须要用繁体字才能呈现出效果,即由 1000 个完全不同的汉字组成。使用简化字相当于有损压缩,有种把 4k 视频降到 360p 的感觉。 其实,繁体字应该叫做传统字,繁体只是相对当前简化字而言,很多简化字也没有所谓的繁体。但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大都使用繁体字指代传统字。

奇特之三:他有着严格的韵脚。现代汉语很多音都变了,而千字文是奉敕次韵,因此注音一定要结合古音。当然,全部读古音不现实,但至少不能让现代读音影响千字文原来的韵脚。

于是,我的想法从每个字 3 个部分变成了 5 个部分:含注音、简化字、繁体字、书法的真书(楷书)和草书。

有了注音,教小孩子朗读起来就非常便利;有智永禅师的真书(楷书)和草书,对照查阅起来更方便,也更有助于小朋友从小认识书法字,乃至于草书。

诸多困惑生

想法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实施过程遇到诸多困惑,最主要就是异体字、通假字等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了繁体字要不要尊崇“原著”。

如果尊崇“原著”,那么很多异体字没办法用电脑打出来,而且当年的汉字跟如今的汉字用法上有很大不同,比如当前很多竹字头的字,当年都是草字头。 可是如果繁体字也再翻译一下,那这还是千字文吗?这跟英文版的千字文有啥区别?英文版千字文,是不是听上去挺搞笑的?但是貌似还真有,不过我没有查到,但想想也挺不靠谱的。 而且,简化字的版本本来就是翻译过后的结果,繁体字(传统字)本来就应该包含这些异体字呀。

纠结了许久,最后我决定简化字采用尽量符合当前习惯的文字(相当于翻译了一遍),繁体字(传统字)尽量贴近“原著”以及当时的汉字习惯,后文会有详细说明,包括注音的原则。

逐步践行之

不管怎么说,目标定好了,下面就是一步一步实施。

确定内容版本

第一步就是选定标准,毕竟周兴嗣手写的千字文谁也没见过,我也不是从南北朝穿越过来的,如何整理千字文让它最接近原著呢? 经过一番考证,我决定以智永禅师墨版千字文的版本为准整理,原因有三:

首先,智永禅师从时间上最接近周兴嗣那个年代。这个版本是目前流传版本中,时间上最早的版本。

其次,智永禅师为王羲之七世孙,而且他本身也是书法家,他写他祖宗的字相对更为靠谱。

最后,很多大师也都高度认可这个版本,比如周汝昌、启功等等。而且对于书中一些文字与当前流行版本不同的地方,都能自圆其说,甚至能够证明当前流行版本的讹误,比如律召调阳,明显比律吕调阳更好。

整理的过程中,我始终秉着怀疑精神,有任何不理解之处,皆多处查找确认。整理下来,我个人也更倾向于智永禅师墨版千字文。 这个版本有人说是智永手书,有人说是唐人摹本,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它的内容应该是最接近原著的一个。 智永千字文还有一个关中版,是拓印版,石碑据说是宋代凿刻,今已毁。内容与前面我提到的墨版有些许不同,比如墨悲丝淬,关中版为墨悲丝染等等。但我还是比较认可墨版的千字文,即墨悲丝淬。网上有图片,大家可以搜来看看。

确定简繁版本

字帖有了,接下来需要把字帖的图片文字转换为电脑上的文字。听上去挺简单的,但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想要 1:1 转换几乎是不可能。字帖转换之前,要先把简化字、异体字、通假字以及汉字演变等问题逐一理顺。

简体版的前世今生

首先说转换成简体,这个最简单,但也最粗暴,本来 1000 个字,转换成简体后只有 900 多个字。而且有些转化后的文字和原文的文字看起来相差甚远,比如女慕贞絜的絜,简化字是洁。但因为我们都是学简化字的,所以这里提供简化版作为参考。

简化字版本共计有 8 个重复字,分别为:

  1. 云(雲,云合并),出现在: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以及:岳宗恒岱禅主云亭。
  2. 昆(崐,昆合并),出现在: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以及:昆池碣石巨野洞庭。
  3. 巨(巨,鉅合并),出现在:剑号巨阙珠称夜光,以及:昆池碣石巨野洞庭。
  4. 发(發,髮合并),出现在:吊民伐罪周发殷汤,以及: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5. 洁(絜,潔合并),出现在:女慕贞洁男效才良,以及:纨扇圆洁银烛炜煌。
  6. 实(實,寔合并),出现在:策功茂实勒碑刻铭,以及:俊乂密勿多士实宁。
  7. 并(并,並合并),出现在:九州禹迹百郡秦并,以及:释纷利俗并皆佳妙。
  8. 戚(慼,戚合并),出现在:欣奏累遣戚谢欢招,以及: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除了上面的文字合并的情况,简化字版本还根据当今汉语习惯进行了修改。也就是说,简化字并不仅是根据智永禅师手书的千字文繁简转化而来,而是根据当今汉字使用习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翻译。对于简体版,我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一下:

首先是律召调阳的「召」,这个跟字的简繁没有关系,这个应该是流传过程中的讹误,唐朝以前的版本多为律召调阳,宋代之后逐渐变成了律吕调阳,律吕调阳也不通。律吕作为乐器并没有调阳的作用,而且律吕一个属阴,一个属阳,就算调也是调阴阳而不是调阳。 还有,鸣凤在树这句,出自凤鸣岐山,《诗经·大雅·卷阿》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显然比鸣凤在竹更好。

其次是墨悲丝淬的「淬」,这个智永禅师手书的版本非常清晰地表示这个字写作「㳃」,而不是「染」。「卆」就是「卒」的异体字,㳃是淬的异体字。虽然这句话出自墨子“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但是我们要考虑千字文的创作背景。 这个是有条件的作文,只能用这 1000 个汉字,因此尽管乍一听上去墨悲丝染貌似更准确,但是很遗憾,「染」应该并不在那 1000 个字的列表中。而且淬本身也有染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本身也没毛病。 千字文(智永禅师的版本)里还有一些你乍一看以为是写错了的字,但是详加考证就会发现,这些字要么在那个时代是异体字,要么本身有另外的意思,要么是通假字等等。比如饱饫烹宰,「烹」字智永禅师写作了「享」。你以为写错了,其实「享」古代通「烹」。 越是质疑,就愈发觉得周兴嗣真太牛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也是为什么我先要找到最接近原著的版本以及一直强调原汁原味的原因,千字文他太独特了,文字韵律均不能破坏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它的美感。

繁体版的爱恨纠葛

再说转换成繁体字,这个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也是最让我困惑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个情况,也是问题最大的情况,汉字有很多异体字,也就是同一个字有很多写法,这本来也正常,毕竟流传时间比较久远。 但很多异体字目前并没有被汉字编码收纳。这也就导致了电脑里面没有办法打出这个字。这也就没有办法完全还原“原作”。 我的做法是,对于电脑里有的字,要尽量做到 100% 还原,对于电脑上没有的字,尽量找个相对接近的异体字,如果还是没有,那就选择当前常用的繁体字。

举 2 个特殊的例子:

一是日月盈昃的「昃」。这个字没有简化字,简体繁体字都是「昃」,但是这个字有很多异体字,比如:「昗」。 而智永禅师呢,他是这样写的(因为打不出,我只能形容):上面一个日,然后一竖一横,像走之一样把日的左面和下面围起来,再下面是个六字。这个字打不出,但是我又不想用昃(毕竟两个字差别比较大),因此我就选了一个稍微接近点的异体字「昗」。

二是鼓瑟吹笙的「笙」。看上去智永禅师写的是䇠(zhù),但其实不是哦。古代「生」这个字有时候会少一撇。比如「星」这个字,弁转疑星的「星」,智永禅师写的就没有那一撇。鼓瑟吹笙的「笙」也是如此,下面少了一撇,但是并不是主这个字,而是三横一竖,竖上面出头,下面不出头。不过这个异体字打不出来,因此这里繁体字版本写作「笙」。而且有时候「主」也会这样写,比如寒来暑往的「往」。但「往」还有个异体字写作「徃」。这应该涉及到汉字的演变,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的情况:

  1. 现在上下结构的字,过去写成左右结构。比如尺璧非宝的「璧」,智永禅师写的是左右结构,右边也不是辛,多了一横。这个异体字电脑里没有,因此我就使用了「璧」。
  2. 左右结构反着用。比如旷远绵邈的「绵(綿)」,智永禅师写作「緜」。
  3. 现在左右结构的字,过去写成上下结构(也有反过来的)。比如亦聚群英的「群」,智永禅师就写「羣」。

总之我会尽量地保留异体字。大家在阅读时,可仔细查看真书与繁体字(传统字)版的区别,研究一下还是挺有意思。只是,有不少异体字电脑打不出来,当真遗憾。

第二种情况,有些字在南北朝时代可以通用,但是当今不通用。比如,爱育黎首的「黎」,现代汉语中黎首的「黎」,简体繁体都写作「黎」,但是智永禅师写的是「棃」。我的做法是繁体字写的仍然是「棃」,但是简体字版本就写成了「黎」。还有夙兴温凊的「凊」,智永禅师写的是「清」。

此外还有一类情况,算上面第二种情况的一些特例。 南北朝时代,竹字头草字头不怎么区分,从草书的写法上看,竹字头草字头基本一样。而真书中很多当今竹字头的字也写作了草字头, 比如肆筵设席的「筵」,智永禅师写的是草字头的「莚」。 这种文字还有很多,比如寓目囊箱(葙),切磨箴(葴)规,笃(䔍)初诚美等等,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我这边的做法是,繁体字仍然使用了最接近智永禅师书写的版本,但是简体字都根据当前的用法作了修改。

因此在此特别强调一下,君辉小筑校对版千字文里面,繁简体对应关系可能是“不正确的”。简体字的版本已经根据当前的用法习惯做了一些更改,繁体字(传统字的版本)不但尽量保持异体字,也尽量保持当年的汉字使用习惯。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么做有什么用?这个繁体字版既不能 100% 贴合原作,又跟目前流行的繁体字写法不同。个人认为,不能 100% 还原也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放弃。

至少我自己通过这次整理,学到了很多汉字的渊源、演变等等知识。 而且经过这番整理学习,有个结论可以告诉大家:

智永版的千字文,大多数文字都是目前流行的繁体字以及常见异体字, 少数的不多见的异体字也大都能找到极其接近的异体字。 这足以说明繁体字或者说传统字演变至今,变动相对还是比较小的而且有迹可循的。 比较明显的不同是草字头和竹字头不严格区分,这个前面提到了。 反而是简体字,变化比较大……这个……不说也罢。

未来有时间了,再整理一本逐句解释千字文,包括文字演变、句子内容等等方面。

确定注音版本

至于读音呢,首先就是要押韵。 周兴嗣奉敕次韵王羲之千字文,无论是奉敕次韵的次韵还是千字文的文,都说明这篇文章一定押韵。 尽管现代汉语有些音变了,但是在古代肯定是押韵的。 因此我这里的标注也不会完全遵从现代汉语的读音,毕竟这也不是一篇现代汉语的文章。 本版本注音方面,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说明:

第一种情况是有些音现在偶尔会用但是不常见,我会按照押韵的方式标注。 比如白驹食场,「场」会标记成 cháng,虚堂习听(tìng)等等。

第二种,古音和现代音有些不同,但是不影响韵脚。我一般会按照现代音标注。 比如夙兴温凊,「凊」字智永禅师写的是「清」,南北朝时期凊清可以通用。但是清做凊讲的时候以及凊字本身,古音都读 jìng,但是我这里就按照当前的读音 qìng 标注了,毕竟不影响韵脚。

第三种,古音和现代音有些不同,但是影响韵脚。我会按照古音标注。 比如得能莫忘(wáng),忘这个字现代汉语已经没有 wáng 的读音了。 还有百郡秦并(bīng),现代汉语虽然有 bīng 这个音,但是仅在地名中使用,比如并州。其他都读 bìng,比如秦并(bìng)六国。

第四种,有些通假字,这些字一般都按照假字标注。 比如垂拱平(pián)章,平通骈。 还有藉(jiè)甚无竟,藉通借。 再有丙舍傍(páng)启,傍通旁。

第五种,就比较随意了,从美学上说我觉得一些古音读起来好听些,而这些古音在当今戏文里也还在用,我也会标回古音。 比如诛斩贼(zé)盗,我觉得 zé 更好听。 还有百(bò)郡秦并,毕竟并字都标古音了,这样读起来好听些。 另外化被(pī)草木,这个被古音读 pī,但是也有说被通披(这个有争议),但有人认为应该读 bèi。 我相对更加认可被古音读 pī 这种说法,但也不完全否定是通假字的说法。毕竟传承了几千年的汉字,谁能说得清楚呢。 如果按照上面的第二种规则,标注成 bèi 也未尝不可,但是读习惯了,也就标注成了 pī。

裁剪真草原迹

最后一步就是裁剪智永禅师的真书和草书,把字帖图片转换成电脑的文字。介绍裁剪步骤之前,先来介绍下智永手书真草千字文。

史传智永手书《千字文》八百本分赠浙东诸寺,以供沙弥学习用。时间流逝,到了南宋时期,国内已找不到墨迹本,仅存宋朝石刻本(原刻石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及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唯一的墨迹本,早于唐代传入日本,1912 年由日本小川为次郎影印刊行于世。这件墨迹本经日本汉学专家内藤湖南考证,认为此本是天平胜宝八年(唐肃宗至德元年),日本圣武天皇死后,皇后藤原光明子将他的遗物供献给东大寺卢舍那佛的《献物帐》中所列的“拓王羲之书”有二十余种,《真草千字文二百三行》(即墨迹本)是当中的一卷,日本政府视为稀世珍品,定为“国宝”之一。此卷后来传给小川的儿子小川正字广巳,现改装成书册,每页高 29.3 公分,宽 14.2 公分,用古人写经谷纸书写,纹理非常细致。此卷书末有清代杨守敬、罗振玉和日本鉴赏专家日下部东作、内藤湖南博士等人的题跋,除了开首的两行段烂外,保存完好,后已根据宋拓关中本进行修补完善。1984 年 4 月,中国古典文献学家启功亲赴日本,在京都小川家亲睹原本,以初唐临本比对,证明为智永所书 800 本真迹之一。

这次整理的千字文就是对比上文提到的智永手书真草千字文。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每一个文字均为手工裁剪,为了尽量保证文字大小一致,绝大多数文字剪裁大小均为 206x206 个像素。 因为原始图片来自网上热心网友的分享,由 50 张图片组成,每张图片尺寸本身也不完全一致。个别草书因为字体太大,会稍有扩大,因此不能保证每个文字的缩放比例是一致的。 所以,这里智永禅师的真书和草书仅供基本的文字学习辨识,并不适合用作临帖使用。 如果大家想要练字的话,可以考虑《千古奇文千字文》这本书,由周汝昌宣义,田蕴章真书。我从这本书也学到了好多。

第二,原版文字为竖版而且文字大小不一,因此裁切后的每个文字的上方和下方可能会有上个字以及下个字的残留。一些残留比较严重的,我认为影响到美观和识别的,我手工做了去除(主要是草书)。另外残留不严重的就没有二次加工,因为我总希望能够尽量少去改动原作品。因此部分文字上下会有一些前后文字的墨迹残留,大家阅读的时候需要留意。

肃然敬开源

一番收集整理归纳,也糜费了不少时光,不过考证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除了汉字方面的,对于 LaTeX 排版也做到了初步掌握。 这篇文字就是 XeLaTeX 排版的,感谢这些开源作者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除此之外还用到的开源软件有 Emacs(Doom Emacs),Bash,Zsh,ImageMagick。 再次感谢我提到的以及没有提到的所有开源软件的作者们带给我们的便利。

尽管校对得也很认真,但介于自己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如果喜欢,光临我们的个人网站:https://tnl.casa/ ,或者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猪宝一家。

老张说:

点此下载千字文

支持我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分享到您的社交账号比如:

或者 点击这个链接 观看广告支持我【广告内容与我们无关,请不要轻易相信并打开弹出的广告】。
若您经济宽裕,更欢迎通过下面的方式小额赞助以支持我们的创作。